CONTACT US
400 - 880 - 3995
前言:一个国家、民族、团体能得以存活及持续发展,文化是其中心构成部分。没有了文化,便没有文明、没有发展、没有未来……正是基于对文明及进步的追求,我们特设立该文化建设专栏,旨在培养我们所有人的高尚的情操、开阔的胸怀、优良的品格、优雅的气质及踏实的作风! 我们愿化作一滴小小的露珠,来滋润我们的心灵,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和善的、感恩的、真诚的有爱之人…..
生活的信仰
信仰是个宽泛而有圣洁的词,这里面包括有:宗教信仰,事业信仰及生活的信仰。但无论哪种信仰,只要不违背世界物质的客观规律,不违背人性的自然存在,不走极端的路,都是应当得到赞许并鼓励的。因为有了信仰,就有了人生的目标和一定的行为约束规范,而这已经相对于过去向前迈出了一大步。
爱是生活中一切重要的关键价值体系,爱维系了家庭,团体,社会及世界的和平与温暖。爱是一切信仰的基石,所有的信仰如果失去了爱,那么这样的信仰就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了。爱是力量的源泉,正是爱的存在和温暖,让人变得异常的坚强,甚至有时候会爆发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力量和能量来。
平和也是所有信仰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组成部分,古人亦有:宁静而致远的说法。平和能让我们平心静气的去思考,去探索,去发现前所未发现的路;平和让人感觉到爱,感觉到温暖,感觉到力量和存在,感觉到世界的运作和生命的运行。
游春人在画中行
李叔同有一首歌名叫《春游》,歌词的内容是这样的:
“春风吹面薄于纱,春人妆束淡于画。
游春人在画中行,万花飞舞春人下。
梨花淡白菜花黄,柳花委地芥花香。
莺啼陌上人归去,花外疏钟送夕阳”。
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,所以对歌词的印象及理解都十分的深刻。他在编辑李叔同《中文名歌五十曲》时将其收入其中,也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详细的解说。丰子恺说:“万花飞舞春人下”,就这一句,末脚一个“下”字很奇怪,除非人用崔眠术腾空行走,花怎会在人下面飞舞呢?但看了上句,就知道原来是源自“游春人在画中行”。这不是看画的“平面化”,而是人在其中的“行”。
儿童相见不相识
唐朝诗人贺知章著有《回乡偶书二首》,其一为:
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抗战胜利后,由于交通困难,我家到1946年夏才从大后方回到江南。当父亲第1次还乡探望故里—浙江石门湾时,那里已成一片废墟,不可复识。乡亲们看见父亲一行人操着道地的石门湾土白边走边谈时,觉得十分惊奇:这小镇上怎么来了一群陌生人,说话却全是本地口音!后来,父亲听见背后有人窃窃私语:“丰子恺!”“丰子恺回来了!”但父亲一路走着,却不见一个认识的人,因为这些人抗战前都是孩子或少年,现在都已变成了成人。父亲若想要认识他们,只有问他的父亲叫什么。父亲说,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这两句诗,从前是谈谈而已,想不到如今自己做了诗中的主角!
这幅画便是有感于上述情况而作。
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
孩子们即使闹翻了脸,甚至打起来,但没多久就会忘记而又和好了。因为他们心地纯朴、天真,不像有些大人,勾心斗角,心地狭窄,易记仇,讲帮派。你看,画中的两家男主人吵架,各自的妻子还在后面帮腔,而自家楼上的儿女却隔着栏杆互赠送花朵
父亲在《华瞻的日记》一文中曾以孩子的口吻说:“像我们这样的同志……何必分作两家?即使要分作两家……尽可你们大人作一块,我们小孩子作一块,不更好吗?”“这个‘家’的分配法,不知是谁定的,真是无理之极了。想来总是大人们弄出来的。
愿天下的大人不要如此执着,向孩子们学习一下,送给邻居一朵花吧!